每一颗新出炉的兔头,每一条历史踩过的街巷,每一家仍然人头攒动的老字号,都是构成双流气质的重要分子。


(资料图片)

全面严肃的推荐难免刻意,不如这次用镜头在双流乱逛?

乱逛是无序的,是走到哪里就算哪里的,是想起哪里就逛哪里的。无论是热门景区,还是抵拢到拐的双流角落,逛着逛着,可能一不小心就藏着新大陆。

大榜全新推出的《双流乱逛》系列,将以3位双流土著和3个双流之外的第三人物视角,带你重新发现大众视野背后的,那些隐秘又别致的——双流之美。

时间物语

双流是不缺老物件的,如果你想了解双流的历史,去博物馆是一种选择,探访双流的收藏者也是一种选择。

历史的痕迹不仅烙印在双流的一砖一瓦中,还融入进一些年轻人的生活里。双流拥有自己的生活美学,其中重要的就是“闲情雅致”,一些双流人对双流的历史近乎痴迷地喜爱,张健就是其中之一。

他从小就爱上了收藏,如今已在双流开了三家铺子,对外展示他的数万件收藏。打开门, 小至瓶瓶罐罐,大至桌椅板凳,琳琅满目,这些上了年纪的老物件,既代表着他丰富的收藏经历,又是非常具体的双流历史。

14岁,大多数人在读初中的年纪,张健就开始了收藏之路,如果说原因,大概是一股从小就有的对传统莫名其妙的喜欢。

小时候他就爱研究人家的婚礼,或者过年祭祖,他着迷这些仪式里的每个动作,每个步骤,既优雅又神秘。渐渐的,他爱上了那些与之相关的老物件。

他最开始的收藏只有家里的7枚老铜钱,后来自己有了零花钱,就开始向同学的手里买。“一个星期零花钱可能就15块钱,我愿意花13块钱去买小玩意。”

同学也乐意找他卖,当时网吧通宵是10块钱,有同学想去上通宵,就从屋里拿点瓶瓶罐罐卖给他。不出几年,他各式各样的玩意儿就摆满了自己的小房间。

人长大了,瘾也大了,收藏的东西跟着大了。张健的兴趣开始从瓶瓶罐罐转移到老家具和牌匾身上。老婆生二胎那年,他决定离开工作,开一家小茶馆,一来可以顾家,二来可以把自己的收藏展示出来。

他说:“老物件不能放在库房里蒙尘,它是有尊严的。

张健在家旁边找到一间老院子,是一个非常成都味儿的庭院,修建于1983年。一进去简直就到了小时候,小庭院绿意围绕,有一些小小的水台,小小的鱼塘,每个四川人都仿佛在这座园子里生活过。

他给院子取名“墨闲”,意指双流的闲适。好多回成都来的老人都爱在他的墨闲坐一下,他们说这是小的时候记忆里的家。

他的第二家店也相继来了起来,开在彭镇。他很喜欢彭镇,简直是一见钟情,这里有开了几十年的干杂货铺,有传承了两代人的锁铺,再加上百年的老茶馆……是个纯正的双流老街。

他当即决定要在彭镇开家店,等到一家商户退租,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第二家店名叫“柿闲”,取事事皆如意,人闲一盏茶的趣味。他一直很喜欢喝茶听雨的感觉,他尤其记得在柿闲那次听雨的经历。

是早春的时候,彭镇小雨,游客不来,热闹的街道难得静了下来,他一个人躲上阁楼泡茶,看着窗外迷迷瞪瞪的屋顶,身边一个小炉灶,把开水煮得咕嘟咕嘟响。

楼下有一桌客人在排练情景剧,一个人弹吉他,一个人念诗。传上阁楼,只听见只字片语。

一切安安静静的,互不打扰,他坐在接近200年历史的桌子旁喝了一杯茶,便识到这些老物件带来的无比亲切的感觉。

在他的收藏里,茶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别人还在喝奶的时候,他就跟着爷爷每天待在茶铺里面了,爷爷拿盖碗茶的茶盖舀茶给他喝, 一小口一小口,茶的味道他便记住了。

长大之后,他从事的工作也与茶相关,最早接触到铁观音,再到后面的普洱,再到白茶,再到现在的红茶……茶文化也与他的收藏爱好自然结合。

他发现,原来以为的瓶瓶罐罐,结果是茶瓶、茶罐、茶宠、茶杯。传统文化融入了老物件,历史便鲜活了起来。

在四川天府荆溪茶具文化博物馆的空间里,他也总有这样的体验,茶叶、茶具……传统文化与身心共振。

茶具文化博物馆原址是三官堂的遗址,这里出土了非常 多的部族生活的陶器,有专家推断这里也曾经是古蜀王蚕丛居住活动的一处;同时还出土有一些植物种子化石,其中就有茶树种子,由此人们推断双流是最早的茶文化发源地之一。

3000余平方米的区域,上下两层,四个展区,藏品400余件,陈设在各个角落的器物古朴雅致,记载着属于双流的前世今生,张健说他看了几天都看不完。

在柿闲旁边,张健又开了一间小店,名叫“熙物集”,熙是光明的意思,意思是光明之物,熙物也有珍惜每一件物品的谐音。

这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老物件,足有一间小博物馆的体量,可张健说它不是博物馆,因为这些旧物不只有展示,任何人都可以切身去体验,坐在百年的板凳当中摸到古旧的桌子,触摸真实的历史。

每一件旧物,都有时间带给他的痕迹,有它自己的故事。

正如他最开始说的那样,老物件不能放在库房里蒙尘,它需要展示出来继续给别人观看、触摸。他说:“我不怕别人看坏,我反而最怕别人不看,作为一个双流人来讲,让年轻人了解双流的传统文化是我的愿望。

他把自己的藏品无偿地展示出来,看得人多了,爱的人也多了。张健也逐渐认识了一些文物修复中心的朋友,遇到有些需要修复的藏品,他就拿给他们,学习专业的知识,探讨保存的办法。

他们一起聊过古籍的保护工艺,也整理过双流大儒的生平经历。张建喜欢他们,也佩服他们,他知道做这一行有多不容易,但总要有几个人去做,而且是不得不做。

“传统文化流失得太多了,它需要被保护,而保护传统文化的人,怎么不能是自己呢?”

双流有许许多多像张健这样的文化工作者,这是一件难得的事情,这些人的本质其实不是收藏家,而是匠人,因为做文化相关的工作,需要执着的耐心,也需要有守陈的恒心,只有经过日复一日地看似枯燥的钻研,才能为发扬双流文化尽出一份绵薄之力。

今日编辑 |赫赫

本文系谈资“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图片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