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3个月的制止餐饮浪费专项行动,打出一套制止餐饮浪费“组合拳”。但我国的餐饮业形态繁多,没有品牌的中小型餐馆比例很大,要将制度和经验向这个更大的范围铺展,监管部门需要开展更进一步的努力,探索出将落实法律的强制性与企业的主动性结合的有效途径,鼓励和帮助经营者更多通过扩大消费流量而不是无效消费来增加收入的渠道。

今年3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3个月的制止餐饮浪费专项行动,立标准、建制度,强监管、严执法,广宣传、重引导,分门别类制定措施,打出一套制止餐饮浪费“组合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治理餐饮浪费现象,一般而言主体责任人是消费者,如果全社会的消费者都能切实树立珍视食物的忧患意识,或者通过价格机制以市场手段约束消费者冲动浪费行为,痼疾自可迎刃而解。但现实情况是前者需要过程和时间,后者也要考虑保持物价平稳,且部分消费者的行为并不受价格规律约束。在这样的前提下,需要开动脑筋探索治理路径。其中通过监管督促餐饮经营者建立倡导节俭机制,既是现场的宣传,也能起到引导作用,大有发挥的空间,是可行的渠道。

为期3个月的制止餐饮浪费专项行动,推动全国147.1万家餐饮单位将制止餐饮浪费纳入“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并定期开展自查。针对餐饮外卖、婚宴、自助餐、单位食堂等重点环节,加大执法和曝光力度。或者指导头部平台企业在“点餐”“提交订单”“完成订单”全环节提醒适量点餐,引导公众提升节约意识。或者推动外卖平台企业优化满减凑单机制,点餐订单“满减凑单”页面,主食类餐品替换为可长期保存的预包装小食品(鸭蛋、咸菜等),有效避免粮食浪费。除此以外,还推动眉州东坡等大型连锁餐饮企业,对光盘离席的顾客给予积分等奖励激励。变惩罚为奖励,可谓创新之举。

这些举措无疑都是有效的。现在的问题是要将措施全面推广,将制度长期化、深入化、将覆盖面向更大的范围扩展。为期3个月的行动,对经营者无疑是学习实践的机会,但今后的路很长,还要在形成永久自觉性上下功夫。

现在的活动具有示范性,参与其中的都是头部企业,但我国的餐饮业形态繁多,没有品牌的中小型餐馆比例很大,要将制度和经验向这个更大的范围铺展。甚至还要举一反三,将治理餐饮浪费的措施扩展应用到除餐饮之外更多的、需要节约稀缺资源的领域。比如饮用水,即便不列入食物领域,一样也需要反对浪费。许多会议场所摆放的矿泉水一般都是550毫升的,喝不完只能倒掉。而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把550毫升的矿泉水换成380毫升的矿泉水,每年能节水超13万升。

另外,外卖平台引导消费者点餐时选择“无需餐具”,倡导节约新风尚。虽然外卖包装浪费现象还客观存在,过度包装,甚至包装无回收、难回收现象还较为普遍,但仍要推广和学习餐饮行业治理经验,找到解决办法,最终建立节约机制。

当然也要看到,无论餐饮企业或者外卖平台,追求营业额最大化是其本能。反食品浪费法明确网络餐饮平台有反食品浪费的法定义务。遵守法规的企业自然会执行,会主动提醒消费者不要浪费,甚至会在餐饮产品的设计上落实,为行业树立榜样。

但通过一些企业用积分奖励等手段鼓励顾客超需购买现象看来,想要规范还是需要花大力气的。这需要监管部门进一步努力,探索出将落实法律的强制性与企业的主动性结合的有效途径,鼓励和帮助经营者更多通过扩大消费流量而不是无效消费来增加收入的渠道。(李富永)

(编辑 于程鑫)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