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彭冲)“湖北武汉拥有大小湖泊166个,而东湖无疑是最璀璨的一颗明珠,经过多年治理,武汉东湖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绿心……”7月14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以《水上湿地 “水下森林”》为题,用7分30秒聚焦武汉东湖国家湿地公园。这个世界名湖、人民乐园不仅仅拥有一片水上湿地,水下更是有一片茂密的森林。

如何种出“水下森林”,助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一起来看武汉的“城市绿心”养成记。


【资料图】

湖北武汉拥有大小湖泊166个,而东湖无疑是最璀璨的一颗明珠。经过多年治理,武汉东湖国家湿地公园脱胎换骨,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绿心”。

这里山清水秀,在碧波如镜的水面下,鱼群清晰可见。而良好的生态离不开水下森林的助力,连片丰茂的水草在湖水中随波摇曳,仿佛在和穿梭其间的鱼儿嬉戏共舞。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一幅清新自然的生态图景跃然眼前。

你知道吗?水下森林大部分都是近年来人工种植的。因为完全依靠水下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会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所以,人工种植可以加快这一生态系统的修复完善进程。那么,水下森林是如何种植的呢?

总台记者 倪晶依:在东湖岸边,我们能看到水面上有很多小筏子,筏子上还有工作人员正在用竿子伸入水中作业,他们正在养护水草。

水下森林三分靠种,七分靠养。种水草一般是在春季,根据底质条件好坏,有两种方法。条件不好的,会用抛投法,就是直接把水草用改良底泥包裹后抛进水中,如果条件比较好,水深比较深的地方,就会用一根长竹竿,下面用U型叉子固定住水草的根部,将其直接插到底泥中。

这一片水草是2021年种植的。一般来说,刚种下去的水草要至少经历1~3个完整的春夏秋冬才会慢慢稳定,所以现在正是养护的关键时候。养护又分为日常养护和专业养护。日常养护,就是检查水位的升降、清理水里的垃圾、杂物等等,保持水面清洁。像水里打捞作业的就是属于日常养护。

专业养护主要是收割、修剪、抽稀、补种等等。像现在七八月,正是水生植物生长最为旺盛的时候,对养分的需求很高,而且部分水生植物长得太快就会露出水面,在高温中容易死亡腐烂,影响水体。所以现在就有一艘电动收割船正在收割、抽稀,将水生植物控制在一个适宜的量,保证生态稳定。

经过多年的治理,现在,东湖的水下森林空间结构复杂、种类较为丰富。上层以狐尾藻、菹草和微齿眼子菜为主,中层以金鱼藻和黑藻为主,下层以苦草为主。可以较好地抑制藻类产生,净化水质,提高水体透明度,让人赏心悦目。

东湖水下森林是采取“示范区—先行区—全湖推广”的路线逐步实施的。目前,“水下森林”连点成面,已达到320万平方米。工作人员表示,未来希望水下森林群落稳定后还能增加物种的多样性,丰富食物链,增强水体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加水下森林的面积。

东湖国家湿地公园 开放式的生态博物馆

水下森林,水上湿地。在武汉东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理念贯穿始终。近年来,当地通过水环境治理、山体修复、动植物保护等生态措施,净化空气,减轻热岛效应,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打卡这座“开放式的生态博物馆”。

东湖岸边,草木葱茏,绿树成荫。从空中俯瞰,一个个清澈的水塘整齐排列,被绿茵栈道划分开来。水塘中央,粉嫩的荷花点缀其中,在阵阵微风中摇曳生姿。你知道吗?这些绿意盎然的小格子可不是为了景观特意打造的。

武汉东湖国家湿地公园讲解员 宋一琦:我们在这边看到的水塘原来都是废弃的鱼塘,当时水质较差,悬浊物较多,在2016年通过退渔还湖,生态修复。我们对这里进行了系统改造,形成了如今水清、气净、鱼游、鸟鸣的湿地公园景观。

在升级改造过程中,水塘格局的地形全部保留,并泵入东湖水,串联各个独立水塘,构成完整的湿地水质净化系统。

武汉东湖国家湿地公园讲解员 宋一琦:这边就是我们东湖水泵入水循环系统的地方,进入水循环系统之后就开始了东湖水净化。水先进入芦苇湿地、彩草园进行初级净化。净化后的水进入沼泽杉林、(净水)水景涵养区,主要通过大面积的水生动植物进行净化,最后再进入最后一步湿地保育区。在湿地保育区就会进行彻底净化。

通过建立生态循环系统,原本水塘里的死水流动起来,水质可以提升达到Ⅱ~Ⅲ类。根据测算,在这座湿地公园里,每年净化水量约18万立方米。

武汉东湖国家湿地公园讲解员 宋一琦:这边我们运用了食藻虫引导的水下生态修复技术,在这边我们会投放大量食藻虫,通过吞食大量藻类和碎屑,使水体变清。水下森林的形成,促进水生动物的生长,里面的鱼虾会长得非常好,同时吸引大量鸟类前来捕食,由此构成共生系统。

同时,为创造良好的生态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湿地公园内还种植了湿生植物吸引动物,为鸟类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巢、避敌的良好条件。最新一次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显示,东湖共有维管束植物733种,陆生脊椎动物133种,鱼类31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