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三伏天是一年内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时候,今年的初伏已过,中伏将持续到8月9日,为期20天,又是一个“加长版”中伏。


【资料图】

中伏时节高温闷热,且雷阵雨最多,易挟湿。暑湿之气乘虚而入,最易使人心气亏耗,而炎热让我们身体的出汗多,消耗大,很容易出现疲劳、消化功能减退的情况。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会引发苦夏、中暑等病。

01

中伏要避病

在中伏末,会进入立秋。此时,我们就到了四气和十二时辰养生的关键点,也是由养阳进入养阴的转折点,有承上启下的妙用。天地气机开始交替,如果能把握好中伏养生的20天,能够健健康康一整年。在中伏,首先要“避病”。

1避“心”病

6月开始,心脑血管疾病就进入了高发期,并且会一直持续到8月中旬。根据相关统计,气温每升高1℃,急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会增加约17.3%。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此时要坚持合理用药,避免过劳,戒骄戒躁,起居规律,不要过量运动,注意防暑。

2避“暑”病

伏天高温,长时间在户外很容易造成中暑,重者还有可能发展成为热射病,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出现问题,引起自身温度升高、头晕、意识模糊等不适,机体多个脏器损伤,热射病死亡率高达60%,老人与体弱者尽量不要在伏天气温最高的时候外出。

3避“寒”病

中伏期间遇雷雨,容易湿气侵体,使得脾胃功能虚,令人浑身乏力,再加上长期吹空调吃冷饮,造成湿寒交加,导致关节风湿、提前老化,肌肉僵硬,甚至还有可能因空调直吹造成面瘫等。所以在饮食上要注意排寒祛湿,也可以在此时进行艾灸、督脉灸、贴“三伏贴”等帮助生发阳气,去除病机。

02

中伏要“养身”

三伏天虽然是疾病最易上门的日子,但也是我们调养身心的最佳时节。三伏季节,健康养生有五宜:

1宜吃“鸡”

在杭州,有“头伏火腿二伏鸡,三伏吃个金银蹄”的说法。暑湿袭来,人的体能消耗较多,汗多易虚,精力损耗大,因此容易让人注意力不集中、胃口不好、倦怠无力、口气重、口干舌燥等,故这段日子须适当补充营养,吃鸡是不错的选择。

古医书曾有记载,公鸡性温,味甘,具有补虚温中止血、补肺的作用,母鸡性平,味甘、酸、咸,有补益五脏、添髓补精、益力气、助阳气、疗劳伤等作用。总的来说,鸡无论公母,都有调中补虚的作用。

2宜吃“羊”

提到羊肉,或许会有不少人觉得在冬天吃才有滋补作用,但其实在一年中最热、人体营养消耗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中伏,吃羊肉也是有保健养生作用的。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三伏天吃羊肉的习俗,民间也有“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吃伏羊享健康”之说。

但伏天并不是人人都适合食用羊肉,如果是阳气旺盛内热重,阴虚内热,湿热体质,以及患感冒的人不宜食用羊肉,否则易助热伤阴,动火动血,加重病情。

3宜补阳

伏天炎热,人体为了散热,皮肤毛孔多处于开启的状态,所以体内阳气并不太盛。中医认为有些疾病是由于外感风寒、湿暑燥火等邪气所致,此时补阳可以去除冬季内伏寒邪,达到其他季节治疗所达不到的双重功效,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冬病夏治”。

如果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虚寒腹泻、关节痛、骨质增生、关节炎、风湿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小儿易感、女子产后怕寒等都可以选择贴“三伏贴”进行冬病夏治,同时中伏雷雨多,为保证疗效,贴敷时尽量注意避雨。

4宜补水

补水养生是三伏天的重中之重。因为三伏天稍微动一下就大汗淋漓,继而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要按出汗量饮水,不能等到口渴才想到喝水;还要定时喝水,白开水、茶水等就是比较好的选择,也可以根据体质配一些药茶饮用。还可以使用一些如柠檬、乌梅、山楂、番茄、葡萄、菠萝、芒果、猕猴桃等酸味食物,帮助生津敛汗,增强食欲。

5宜缓动

炎热的夏季,人们本来就容易出汗,如果锻炼,更容易汗如雨下,甚至有人希望借助高强度运动达到运动健身或减肥的效果。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虽然健身值得提倡,但运动过度则会损伤身体机能。中伏时,人们应该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适度锻炼,如练太极拳,鼓舞阳气的生发、增加汗液的排泄,以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发出体表,增强体质。

(养生大国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