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信息洪流之下,职业新闻人的存在反倒是更加重要。图/新华社

近日,围绕新闻学专业相关问题,网红主播、“考研名师”张雪峰与重庆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张小强的争议,引发了大量舆论关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6月18日,新京报发表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副教授聂书江的专栏文章《要不要学新闻,不能只凭网红一张嘴》,就此议题进行了探讨。

随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邹振东也发文指出,张雪峰提出的问题值得反思,但不要轻信其结论,要相信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会做出理性选择。

6月19日凌晨,张雪峰对此回应称,“睡前看了一眼微博,我就突然跟黄渤共情了”。其微博配图则是黄渤剧照,台词为“没完了吗你”。同日,随着更多声音的加入,关于“要不要学新闻”的争鸣更进一步。

为此,本着媒体也是公共平台的责任本分,新京报特别约请邹振东教授再次与张雪峰老师公开商榷,同时也对相关议题予以解释、说明,以期传递信息、充分沟通之目的。

我的微博标题就表明“想请张雪峰到厦门吃碗沙茶面”,我对张雪峰老师充满尊重,更感佩他站在普通家庭立场贴心为考生与家长提供建议的善意,我在文中也特别写道:要尊重考生与家长现实的关切与考量。

现在我要再次重申:一个给排水专业毕业的自媒体人,张雪峰的粉丝比传播学的教授还要多,既要谦卑地承认这是现实,更要虚心地向人家学习。

我微博的中心思想就是两个“自己”。作为考生和家长,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而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则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所以,我的核心观点是:张雪峰的提问很有价值(帮助新闻传播专业反思),张雪峰的答案则未必要轻信(根据自己的情况想清楚再信)。

我知道张雪峰的“把人打晕”是一个梗,类似一种夸张的语气词修辞。我不过是想跟他一起玩这个梗。如果我和他同台对话,我笑眯眯地接着张雪峰的话一开口,“首先我不建议把谁打晕,因为打晕了,那就真的不清醒了”,估计会有一阵大笑与掌声。但文字表达没有表情与语气,有的人听懂了,有的人没听懂。唉,算我传播失败。

有网友问我要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数据,我是一名普通教授,没有相关数据。我只知道我自己的研究生,每年我要花一个学期的时间,帮助一届一届毕业生就业。毕业季是我与他们互动最多的时候,我过问他们的读博或就业,比我过问他们毕业论文还多。几乎每一位研究生跟我都有这样的“患难之交”,他们每一次崩溃都会第一时间找我,所以我能感同身受他们就业的艰难。

但幸运的是,每一届毕业生最后的结局都不错,考公、进公司都有,大部分在公司的起薪都是20万到25万加。我自己曾经是小镇青年,我的研究生大都跟我出身一样,几乎都是普通家庭,是工薪阶层与农民家庭,大城市极少极少,绝大部分都来自小镇。今年毕业典礼,他们的家长也来了,我第一次和家长们见面,他们都跑来要跟我与他们的孩子合影,看得出孩子是他们的骄傲,很多家庭的经济随着孩子的毕业会开始改变。我为他们由衷高兴。

我的学生好些是理工科转过来的。我从来不歧视非新闻专业的本科生考我的研究生。本科阶段,我们新闻学院每年都有包括理工科在内的大量同学转专业进来,我几乎没有听到新闻学院的学生要转专业出去,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无论是薪水,还是转专业,以上这些都不足为据。我们是985高校,跟张雪峰建议的二本学生实际情况不同。

有网友质疑我有什么成果。我没有什么成果。认真上课、好好教书,算不算成果?作为一位普通老师,其实我改变不了什么。我只是尽可能地做好两件事情:一个是尽可能地上好每一门课,坚持每一门课都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另一个是尽可能地帮助自己的学生就业,在他们最困难和最关键的时刻,陪伴他们,和他们在一起。

知识分子因为熬夜的习惯,常常晚起,不小心就会得抑郁症。我的建议是,每隔一段时间不妨凌晨三四点就起来,穿过这个城市。你会发现谋生的人们早就在忙碌,是噼噼啪啪、吱吱嘎嘎的各种劳作声,让这个城市苏醒。看着早餐包子铺那呼哧呼哧冒出的缕缕白气,你就会明白一个城市的活力是由普通人启动的。这就是弥足珍贵的烟火气,它可以治愈一切心理病。无论是学新闻、教新闻或做新闻的,都不要忘了这烟火气。

好多学生为网上骂我的话而感到难过。我叫他们不必难过。骂我的人,可能是从另一个处境、用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更可能是他们也许心里苦。谁在人间不辛苦?莫忘世上苦人多。

读书不易,就业不易,生活更不易。对于民生这个大问题,一个专业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想坚持的就坚持,能做到的就做好,该帮人处且帮人。在冬日里,你远远地朝对方呵一口暖暖的白气,你温暖不到别人,但至少可以让别人看到温暖。

沙茶面有烟火气,也有暖暖的白气,这是我邀请张雪峰老师吃沙茶面的初衷。但现在网上的讨论过热了,热得彼此都听不进对方的声音。那就还是降降温吧,等时过境迁,海风拂面,还是希望有机会听着潮声,面对面向张雪峰老师讨教。新闻传播专业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尤其是带有烟火气的声音。

撰稿 / 邹振东(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编辑 / 何睿

校对 / 陈荻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