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目标

●到2025年,南充—达州人才资源“数量、质量、效益”与高质量发展要求更相适应,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实力明显增强,人才分布、层次和类型结构等更加合理,区域人才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资料图片)

核心区布局

●加快建设“一带四区”的核心区:“一带”指沿嘉陵江—渠江科创带,“四区”指南充临江新区、南充经开区、达州高新区、达州东部经开区

日前,在南充—达州组团建设川东北创新人才集聚地项目签约暨工作推进会上,双方签订1个人才合作框架协议、3个行业人才组团发展协议以及10个具体合作项目协议,标志着南充—达州组团建设川东北创新人才集聚地迎来新突破。

人才,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基石和动力。省委明确提出支持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在我省“1+3+N”人才发展雁阵格局中,南充—达州组团作为雁阵中的“三翼”之一,承担着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人才集聚地的重要使命。南充—达州组团,如何舞动川东北人才之翼?

明确目标举措

人才资源“数量、质量、效益”与高质量发展要求更相适应

省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指出,南充和达州全面启动组团建设川东北创新人才集聚地,是对省委人才工作重大决策部署的及时贯彻落实,对推动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在川东北区域实化、细化和具体化具有标志性意义。

具体怎么建?在南充市委人才办,一份实施方案引起记者关注。“可以说,这就是我们组团建设的施工图和任务书。”南充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经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专题会议审定,南充—达州组团建设川东北创新人才集聚地实施方案于日前正式印发。

该方案提出,到2025年,南充—达州人才资源“数量、质量、效益”与高质量发展要求更相适应,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实力明显增强,人才分布、层次和类型结构等更加合理,区域人才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一带四区”核心区布局也在方案中予以明确。“一带”即指沿嘉陵江—渠江科创带,“四区”则分别为南充临江新区、南充经开区、达州高新区、达州东部经开区。“‘一带’是地缘上的亲近,双方有合作的基础;‘四区’是空间上的布局,双方有不同的着力点。”对此,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廖祖君分析。

在具体举措上,双方将聚焦主导产业、重点企业、乡村振兴、优势领域,培育创新人才队伍;建强人才培育主体、科技研发平台、转移转化机构,建设高能级人才集聚平台;加强政治引领吸纳、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夯实人才阵地建设,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小气候”。

紧盯重点发力

瞄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引进一批高端人才、落地一批合作项目

南充、达州是四川东出北上大通道,经济总量占川东北经济区的60%以上。省委明确要求:南充和达州重点围绕汽车汽配、能源化工、食品饮料、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制定产业人才支持政策,深化校院企地合作和人才飞地建设,建强产业人才发展联盟,加快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

近日,南充尚好桑茶有限公司与达州市开江县绿生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南充达州桑茶产研创新基地项目合作协议。双方将聚焦桑茶产业,做强做大前端、后端产业链。

这次的牵手,正是双方围绕产业发展、全面精准发力的一个切片。达州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双方对接,目前两地已达成高校、园区、县域、校地企等人才合作项目62个。其中,多个项目合作均瞄准两地电子信息产业、化工新材料生产、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工、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发展。

据了解,今年两地组织部门深入重点企业、驻市高校、科研院所等,已调研达百余次。以能源化工、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为例,双方通过共建产业人才发展联盟的方式精准对接,已实现成果转化7项。

写好协同文章

从人才招引到平台建设,在同向而行中深化和推动人才协同发展

不久前,南充—达州组团建设川东北创新人才集聚地高层次人才服务支持措施初步达成。根据双方协商,对两地认可的高层次人才将发放“南达英才卡”,使其在就医服务、金融服务、子女入学等10方面享受相关支持政策。

锚定共建创新人才集聚地目标,双方在平台建设、联引联育、项目建设等方面使出“连环招”、打出“组合拳”。

围绕平台建设,今年两地联合打造数字化人才信息平台,建立两地8所高校毕业生信息库、10大主导产业人才资源匹配信息库、3万名杰出乡友名录。

围绕联引联育,两地聚焦产业、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需求,共赴中国农业大学等12所高校招才引智,联办技能人才培训班、定制班29次,协同引才育才。

围绕项目建设,双方对接、梳理出共建项目62项,涉及高校、园区、县域、校地企等合作事项,将“大任务”转化为“小项目”,推动落实。

围绕产业发展,双方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组建工作推进专班,明确专班专人负责签约项目,加强跟踪督导和服务,解决好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南充、达州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均表示,将抢抓南充—达州组团建设区域创新人才集聚地机遇,立足发展所需做好“引育用留”四篇文章,在同向而行中深化和推动人才协同发展,为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