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近日,中国正式宣布“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引发全球关注和热议。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国探月任务取得显著成就,尤其是中国实施探月工程以来,通过嫦娥一号至嫦娥五号,圆满实现了月球环绕探测、着陆巡视探测和自动采样返回。


(资料图)

为何孜孜以求地探索月球?何时实现“九天揽月”?人类对月球的执着梦想,正逐步变为现实。

月球形成仍是未解之谜

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工程师张天利介绍道,关于月球起源的主要假设包括大碰撞假说、共生假说和捕获假说。最被广泛接受的是大碰撞假说——在太阳系早期,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与年轻的地球相撞,碰撞碎片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月球。

大碰撞假说解释了月球的一些特征,比如它的体积小、缺乏铁核,以及月球和地幔之间同位素组成的相似性。

“如今,科学家们正继续从月球返回的样本中探索其他可能性,以更好地了解月球的起源和演化。”张天利说。

探索月球为何如此重要?张天利解释,月球探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深空探测的起点。首先,月球离地球最近,相对容易探索,还可进一步验证空间技术。其次,月球可能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可供未来资源开发和利用,如稀有金属、水冰和氦。最后,探索月球可以提供关于月球起源和演化的信息。

“鹊桥”搭建地月沟通桥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来西亚籍副研究员刘敬祥表示,探索月球背面确实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月背无法接收地球的无线电传输信号。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在2018年发射了“鹊桥”中继卫星。

张天利补充道,正是由于“鹊桥”作为通信站实现了地月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嫦娥四号探测器成为第一个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为未来的深空探测奠定了基础,如后期的嫦娥六号,将执行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

刘敬祥提到,目前,中国已同意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其他国家航空航天机构使用“鹊桥”的请求,以助其完成未来的月球探索任务。

中国秉持开放合作态度

中国始终对国际探月合作持开放态度。2021年,中国国家航天局和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联合发起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作为项目参与者之一,刘敬祥说道,自己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能加入太空探索项目。“这对我来说是梦想成真。”他说。

项目研究期间,刘敬祥得以与来自多国的科研人员开展合作并发布相关研究成果。他认为,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体现了探月领先国家,愿同其他国家分享经验并积极开展合作的意愿。在他看来,人类社会应该共同致力于超越国界限制,而非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来揭开外太空的奥秘。

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国际合作部主管申雨朵介绍,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通过实施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来完成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建设,并将联合多国共同建设在月球表面与月球轨道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可扩展可维护的综合性科学实验设施。

申雨朵认为,国际合作在开展科学联合研究、技术共同发展、加强全球科研凝聚力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月球和深空探测有助于在外空领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今年4月25日,“中国航天日”首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在合肥举办。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吴伟仁院士在会上向世界各国发起成立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组织的合作倡议,共商、共建国际月球科研站大科学工程,共同管理科研站设施,共享科研成果。

遥遥星途,催人奋进。

无数航天人为探索宇宙、开展深空探测作出重要贡献;继往开来,期待更多青年人加入航天事业队伍,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