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盛夏傍晚,重庆嘉陵江畔,夕阳的余晖为江面、街道抹上了一层淡淡的粉,显得格外动人。与江面的静谧不同,街道上人流开始涌动,炊烟袅袅升起,这才刚刚进入一天中最喧闹的时段。

夜经济,作为促消费、激活力、拓场景的特色消费模式,在炎炎夏日,正在不断升温。今年以来,随着接触型消费持续回暖,各地不断丰富夜间经济消费业态,在“食”与“购”的基础上,将“夜展、夜秀、夜娱、夜体”等多场景串联,用多元化、一站式丰富体验吸引更多大众乐享其中,为激发消费活力“添把火”。


【资料图】

场景更多元

一站式服务打造夜间消费“新”体验

鲜花饼、烧饵块、野生菌火锅、傣家烧烤……美食摊位烟火味十足;民间工艺、原创饰品、花卉绿植……“芳香市集”里风情好物应接不暇;民谣歌手低吟浅唱,游客们品茶饮酒、拍照留念,孩童们玩耍嬉戏,好不热闹。

端午假期,走进云南昆明历史文化街区南强街巷,这里一派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景象。

“正好端午节放假,昆明四季如春,我们打算在这里多呆些日子。”傍晚时分,来自陕西西安的孙女士一家三口一下飞机,便拖着行李箱直奔南强街巷来寻找美食。

穿梭于南强街巷,逛一逛传统民居,打卡“1901滇越铁路主题文化长廊”,在汇聚了花卉、咖啡、酒肆、餐厅、文创、茶叶等不同的业态集群里,游客们一站式地体验到云南传统建筑文化、“非遗”民俗文化、美食文化、演艺文化和生活文化。

“现代消费需求日益呈现出个性化、服务化、融合化和体验化的新趋势”,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田轩看来,传统的以大规模、同质化消费为前提的市场流通体系及生产组织方式正在重构。

田轩表示,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能够促进新市场主体培育和市场生态优化,是促进我国消费升级和市场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特色更鲜明

传统文化为夜间消费添“新”意

“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这是苏东坡饮酒时的乐趣所在。而今,在海口滨江临海风情文旅商综合体——海口东坡老码头,市民游客也可以体验一把不输于“苏仙”的沉浸式享乐。

五一假日期间,东坡老码头开展“千年海口人间有味”主题活动,向广大市民游客全方位展示多元新潮“夜经济”生活场。“奇幻之夜、趣跑之夜、潮玩之夜”等主题鲜明,集合了多元业态的东坡老码头打造出集“食、游、娱、体、展、演、购”一体的休闲消费场景,掀起了旅游消费又一轮狂欢热潮。

商务部关于城市居民消费习惯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发生在城市夜间的消费占比已经达到60%。当前,全国各地夜经济呈现出别样的“一千零一夜”,打造独具文化特色的消费场景,已成为助推地方夜经济蓬勃发展的一大“杀手锏”。

在西安,“大唐不夜城”以盛唐文化气息为抓手,营造一体化、开放式消费场所,带领消费者体验“梦回唐朝”的盛世景象;在长沙的“越夜越长沙”,既留住了老街区的灵魂,又洋溢出年轻的时尚味;在苏州同里古镇,“行进式夜游”与“沉浸式戏剧”打造出独特的园林夜游项目。

有专家提醒,以夜经济带动消费繁荣的同时,既要在文化内涵上做文章,还要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和广大商户平衡好“发展”与“规范”的关系,共同构建完整服务链条,协力守护城市烟火气。

越夜越精彩

合力助推夜间消费迎来“新”增长极

当流光溢彩的城市夜景和丰富的夜间经济消费业态珠联璧合,置身其中的群众幸福感必将得到进一步升腾。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夜间经济市场发展规模约为42.4万亿元,较上年增加6.0万亿元,增长16.7%。

经营主体总是能敏锐捕捉到市场动向和消费者心理。据天眼查数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夜经济”现存相关企业158.8万余家。其中,2023年前5个月新增注册相关企业5.6万余家。与此同时,由“夜经济”衍生出来的烧烤、啤酒等热门行业,在今年分别新增3.4万余家和2180余家,其新增注册企业平均增速分别为139.9%以及114.5%。

恢复和扩大夜间消费还与政策支持密切相关。在《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等政策鼓励下,如今,中国已经打造两批共24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夜间文旅消费规模持续扩大。

今年以来,各地积极制定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通过鼓励商家延时经营、“真金白银”支持等方式,丰富夜间文化和旅游产品、服务供给,促进夜间文化和旅游经济发展。

“当前,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培育消费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提质扩容、引领消费创新转型、促进培育完善内需体系。”天眼查数据研究院高级分析师陈倞认为。

夜间经济,空间广阔,大有可为。展望未来,在多方携手合力下,夜间消费将更趋火热,百姓生活也将更加丰富多彩。

责任编辑: 邱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