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药“链”起产业群

一粒 “椒”唱响振兴曲


(相关资料图)

一块金招牌 带动产业大发展

我省各地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产业,重点做好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擦亮特色产业“金”字招牌,加快形成“一乡一品”“一县一业”“连乡成片”“跨县成带”“集群成链”的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特色优势产业规模扩大、品质提升、产值翻番、效益倍增,实现由特色农业大省向特色农业强省转变。

眼下正是中药材生长的关键期,针对黄芪、党参等中药材当下出现的病虫害现象,技术员陈卫宏专程来到陇西县双泉镇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从预防、配药、除病等多个细节,为当地种植户开展病虫害防治培训。

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才能保证“道地”中药材的品质。为了种出优质药材,陇西县鼓励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和“龙头企业+村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构建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和药源基地体系,引导药农应用绿色生态种植技术,有效提升药材品质。

中药材开出特色产业发展的“良方”。今年,陇西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0.24万亩,建成500亩以上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39个,核心示范基地24个,建立种子种苗繁育基地5.8万亩,中医药产业已经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甘肃着力建设陇药文化、陇药产业、陇药品牌,开办“一县一品”甚至一县多品特色中药材品种,让中药材产业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全省建成国家中药材GAP种植基地10个,获批中药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3个,党参、甘草入选国家“三无一全”优质药材品种。

做足“特”字文章,把特色优势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天水市依托地域特色资源禀赋,不断做大做强做优花椒产业。眼下,甘谷县六峰镇的22万亩花椒迎来收获季,漫山遍野花椒林,成熟的大红袍挂满了枝头,椒农正忙着采摘成熟的花椒。

甘谷县海拔均在1300米以上,贫瘠荒坡较多,从90年代开始,当地大力推进土地宜机化改造,将荒坡改造成良田,进行大红袍花椒规模化种植,果椒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

为做强甘谷花椒品牌,推动花椒产业全链条发展,甘谷县投入建成花椒产业集散交易服务中心。中心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的模式,共有公共交易、集散加工、冷链仓储、综合服务等4个功能区。其中,花椒智能色选生产线单日加工量可达 20吨,预计全年花椒吞吐量达1万吨以上,年交易额可达10亿元。

聚合成群,在做强主导产业上发力。天水市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规模发展”的原则推进优质果椒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全市花椒种植面积达54.96万亩,产量4.47万吨,产值25.68亿元,花椒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关键在找准路子,找对方向。在庆阳,以香菇、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一项新型特色产业。走进庆阳市西峰区黑木耳菌种选育基地,这里的黑木耳菌种培育采用千级无尘室、十万级无菌室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让菌种有了“智能生长空间”,尽显“科技范”。

科技“滋养”菌种健康“孵化”,技术加持菌菇高质高产。在庆阳黑木耳菌种选育基地的立体种植大棚内,一个个木耳菌棒均匀排开,村民们忙着采摘首茬成熟的玉木耳,技术指导员李凤一边查看大棚内温湿度、菌棒水分、木耳长势,一边给村民讲解木耳种植技术。

适宜的生长环境,无偿的技术指导,畅通的销售渠道,吸引很多种植户加入其中。,黄洪军就是其中一位,他在种植基地承包了12座大棚种植玉木耳。

现在,庆阳黑木耳菌种选育基地日产菌棒10万袋,基地内的50座大棚已被周边农户租赁种植木耳,每棚有2万个菌棒,除去菌棒成本和人工支出,一个棚一年纯利润可达6万元。这种“龙头企业+基地+种植户”的模式,既能带动百姓受益,也给企业带来了良好收益。未来,基地还将发展种植其它品种的食用菌,丰富种植结构,持续让香菇产业再“升温”、再加力。

今年上半年,甘肃全省聚焦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加力推进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年度重点任务落实,加快推进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全省特色产业发展呈现结构优化、产量增加、效益凸显的良好态势。

进入新时代,农产品消费需求呈现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多样化的时代特点,这为甘肃特色农产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我们要坚决守好“三农”基本盘,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形成一批具有甘肃特点和市场影响力的农业品牌,让特色产业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加速器”和“压舱石”。


来源:甘肃广电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振英

责编:王学睿

主编:毛丽娟

监制:杨柱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