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深惠企业协同发展交流会在深圳举行。本届大会聚焦强链补链延链,精准面向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领域的企业发出邀约,吸引了200多家企业参加。在现场,30余家意向企业拟落户惠城,拟投资额超过50亿元。
近年来,从产业项目落地到科技成果转化,深圳、东莞、惠州等城市协同发展的故事不断上演。“深惠两地在交通互联、产业协作、公共服务等方面合作不断加深。”深圳市企业家协会执行会长康永魁表示,深圳和惠州逐渐形成“总部+制造”的产业分工格局。
今年4月,《惠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3年工作要点》(下称《工作要点》)印发。记者梳理发现,惠州7个县(区)结合实际各出新招,有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机制衔接的“软联通”、民生文化的“心联通”,在更深层次高质量推进新阶段大湾区建设。
(资料图)
大亚湾马鞭洲原油码头。大亚湾开发区供图。
做好“硬联通” 融入大湾区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
“自从赣深高铁开通后,我上班通勤都是选择铁路出行,比开车更快捷、省心。”家住惠城区,工作在深圳,张先生是赣深高铁的“粉丝”,他表示“现在从惠州北到深圳北只要30分钟。”
如今,轨道交通成为惠州市民便捷出行的新选择。数据显示,截至7月27日,莞惠城际安全到发旅客达到609.5万人次,同比增长79%,已超过2022年全年到发旅客总数23万人次。
在粤港澳大湾区,便捷的交通不断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的交汇。当前,惠州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系统谋划深圳都市圈交通设施整体布局,加强与周边地市交通互联互通。
作为惠州的中心城区,惠城区加快构建“对外大连通、对内大循环”交通格局,努力打造成为连接珠三角与粤东地区的重要枢纽节点。目前,惠城区推动落实交通互联互通提升工程,保障惠州南站、惠州南站综合交通枢纽配套项目建设。
作为惠州唯一同时毗邻深莞的县区,惠阳区汇聚多条轨道交通线路,正在加快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广汕铁路计划年内通车,深汕铁路惠阳段已进场施工。当前,惠阳区落实“丰”字交通战略,深汕西高速改扩建计划今年全线完工通车,惠霞高速惠阳段全线征拆工作已完成;配合推进惠州机场飞行区扩建工程,打造千万级干线机场。
与惠阳区相邻,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大亚湾开发区”)不仅加强与深圳、惠阳、惠东等地的道路交通衔接,也在谋求惠州港与盐田港协同发展,新建了惠州港东马港区欧德油储公用石化码头扩建工程、恒力石化惠州通用码头、惠州港荃湾港区荃美石化码头等码头项目,实施荃湾、东联港区进港航道等级提升工程。
与深汕特别合作区相邻,惠东县是大湾区向粤东辐射的重要一站,将拥有厦深高铁、广汕高铁、深汕高铁3条线路。惠东县积极配合推进高铁、高速公路和海上航线建设,加快推进惠东稔平环岛高速公路建设,全面推进广汕铁路惠东站站前广场及道路工程。
西邻广州、南接东莞,博罗县以对接市“丰”字交通主框架为重点,科学前瞻编制交通规划。目前,广汕高铁博罗站配套工程、广汕高铁罗浮山站配套工程建设逐步完善,惠霞高速、惠肇高速、惠龙高速、惠河高速改扩建工程稳步推进,石洲大桥重建、罗浮山大桥改建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推动产业联动 参与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
在大亚湾新兴产业园,惠州光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动化设备高效运转。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光弘科技从一家电子元器件工厂蝶变为行业领先的电子制造服务商,连续多年跻身EMS供应商全球50强。
“惠州大亚湾这片热土哺育了光弘科技。”光弘科技董事长唐建兴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惠州距离香港澳门较近,生活环境便利、工业基础发达,适合港澳企业家和青年前来投资创业。
在新兴产业园内,敏华、光弘科技等港资企业扎根多年,比亚迪、科达利、洲明科技等深圳企业落户。当前,大亚湾开发区打造千亿级新兴产业园,主动承接深圳等城市创新、产业、技术等要素资源溢出。新兴产业园去年实现工业产值890亿元,力争今年突破千亿。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惠州坚持制造业当家,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打造“3+7”工业园区,提高产业协作发展水平,打造更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当前,惠州主动联合广深佛莞打造世界水平数字产业基地,共同提升产业链的韧性和竞争力。作为惠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核心引擎,仲恺高新区聚焦产业分工互补,围绕“5+1”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抓好延链补链强链。同时,梳理深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各区百强企业名单等,上门拜访对接与产业密切相关的企业,着力引进一大批深圳优质企业。
在广州市之侧,龙门县加强与广州市增城区、从化区的国土空间规划深度对接,认真梳理与周边市县在交通、产业、文旅、农业、商贸等方面的内容,深入研究区域联动发展与空间规划协同衔接问题。
在深圳市之侧,惠阳区加快建设千亿级产业园区,积极承接深圳、东莞等先进地区优质产业资源,全力推动项目动工建设和竣工投产,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改造,加加快高质量发展。
在东莞市之侧,博罗县高标准布局博罗智能装备产业园等平台,加强与深圳、广州、东莞等城市的产业协同,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电动车、生命健康等主导产业,以欣旺达、正威、华通、台铃等项目为引领,打造以大带小、以小育大的产业生态。
今年以来,惠州印发了《惠州市对标提升营商环境促进产业转移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围绕助力承接产业转移,建立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与深圳福田区、龙岗区营商环境对口帮扶长效机制,扩展深化惠城区、惠阳区、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与深圳营商环境衔接对标,锚定深圳优化营商环境先进做法,推动全市政务办事标准和服务质效与深圳市全面接轨。
目前,惠东县计划与深汕特别合作区共建汽车制造业产业集群的配套园区;博罗县联手深圳福田区,企业生产经营、证件办理等66个高频事项可实现“跨域通办”;龙门县建立与龙岗区的常态化联合招商工作机制,共建招商数据库和招商地图,精准匹配产业链招商,龙门产业园共引进来源自深圳的项目6宗。
提升“软联通” 与大湾区城市多领域交流合作
“惠州真是个好地方,宜居宜业宜游”今年4月,在惠州仲恺高新区参观交流后,香港青年李先生在微信朋友圈写下这样的感慨。
今年,惠州启动了“回家计划”,通过惠籍港澳社团组织开展“百万青年看祖国 万名青年到惠州”系列活动,邀请港澳青年分批次到惠州7个县(区)访问交流。截至6月底,已开展56批次、有3894人来惠参观交流,有1500余人是首次来惠州。
实际上,越来越多港澳居民选择到惠州居住。数据显示,上半年惠州受理港澳居民居住证业务8137人次。“我非常喜欢惠州,有山有海、空气清新。”香港居民王女士是惠东县巽寮湾一小区的业主,每次回去都向香港的朋友推荐惠州生活。
同饮一江水,惠州与深圳、香港等大湾区其他城市地缘相近、人文相亲。近期,在香港筲箕湾举行的“谭公诞”民俗巡游活动中,来自惠东县稔山镇长排村的盖子狮表演队伍位列其中,沿途舞狮鼓乐,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夹道观看,场面甚是热闹。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城市间的交流更为频繁,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更加紧密。比如,今年入汛以来,龙门县与广州增城建立防洪联动机制,在上半年两轮强降雨期间,确保了两河沿线安全,把灾情损失降到最低。
在机制对接方面,大亚湾开发区主动参与深圳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协调大亚湾与深圳教育、医疗、文化、居住等生活空间布局和资源共享,完成两地结合片区衔接;博罗县加强与广州、东莞两市国土空间规划衔接,进一步提升全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与空间治理水平。
在社会治理方面,惠阳区建立联合执法检查机制,与大湾区周边城市开展联合生态环境执法行动,今年3月,对惠阳区12家涉水企业、龙岗区7家涉水企业进行交叉检查。同时,积极开展与深圳、东莞等地的警务协作,建立完善通报协查、快速反应协作、联合打击等系列机制,发现异动苗头联动响应,形成有效合力,有效遏制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在民生合作方面,惠城区推动广深医院合作,广州医科大学、惠城区政府、市三院三方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仲恺高新区利用好姊妹学校教育资源,在学生交流、教师培训、体育艺术方面加强合作,推动三地教育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统筹】罗锐
【采写】南方+记者 马发洲
【摄影】南方+记者 王昌辉(除署名外)